智邦公益館 / 文:周馥儀
在推動「性別平權」之路上,智邦公益館今年支持長期耕耘共融藝術的影響‧新劇場演出《女子戲‧流轉歲月》,3/25高中生專場、3/26大眾場,在台南文化中心演藝廳,細膩呈現「台灣女性一百年故事」,由編導呂毅新將採集到的65-100歲女性的口述訪談資料,以口述歷史劇場形式,帶領二十位28歲到75歲的素人演員、專業演員演出自己的生命故事,交織呈現「台灣」。
(照片提供:影響‧新劇場)
這些素人演員,來自各行各業,各年齡層、各族群都有,戲劇的感染力,讓他們以不同族群語言,展現不同世代台灣女性為自己活過、勇敢成為自己,吸引台下的高中生凝神專注、讓民眾感動落淚,讓觀眾連結起自己在成長、求學、家庭、工作曾經歷的困惑與經驗。
舞台上,演員們展演自己在少男少女時期的身體變化、月經來潮的成長經驗,用衛生紙墊、怕「外漏」被人看見,扭捏不可說的「月經」、「衛生棉」,只能以「那個」代稱;「月經污名化」的共同經驗,讓台下觀眾會心共鳴。
(照片提供:影響‧新劇場)
而青春期的身體,在威權的年代沒有自由,頭髮長度、服裝都要被規訓,不分男女都有被體罰的經驗,痛楚裡有成績高低的歧視,女同學更承受了被老師性騷擾。
而女性的身體也乘載了時代的戰爭記憶,讓不同族群的歷史爭辯在劇場裡有了對話與理解。舞台上,演員們用自己擅長的台語、客語、華語⋯細膩呈現不同族群的戰爭記憶,在台灣,二戰時男性被徵召遠赴南洋戰場,留下女性面對美軍轟炸空襲,還有女性被以「看護婦」之名徵召慰安軍人。在海峽另一端,二戰後沒有停止的國共內戰,不同省分的外省族群一路躲避共產黨、擠搭上滿載的火車,經過幾天幾夜才輾轉到港口,勉強擠上到台灣的船,經歷風浪顛簸,終能在台灣落地。不同族群的女性,同樣都要自力面對戰火、承受離散,這些也是演員們的家族經驗。有演員在映後座談提到,演出「跑空襲」的時候,想起以前聽阿嬤說的戰爭記憶,原本自己不太能理解,當她這次演出時,「跑空襲」的時候,才體會到阿嬤在戰火下的驚慌感受。
(照片提供:影響‧新劇場)
這份「同理」的身體經驗,也呈現在女性生育的經驗,不同年紀的素人演員們用身體展演母親的生產、難產經驗、自己的生育經驗。有位演員述說自己雖然沒有生育經驗,但讀護校產科實習時,印象最深的是在醫院為懷孕的智能障礙者接生的經過,聽見人們訕笑多次遭性侵的智能障礙者,台詞簡白卻重擊在觀眾心裡,思考智能障礙者的身體尊嚴。
女性承載的記憶,還有許多在「台灣經濟起飛」1960年代,少女們為家人犧牲、成全家中兄弟就學的故事,國小畢業就到紡織廠當女工,每天工作從早到晚沒有休息,賺的錢都寄回家裡,幫家人還債、幫兄弟繳學費,成就台灣「經濟奇蹟」,工廠裡播送著「孤女的願望」,唱出那個時代女性離鄉背井的心聲。而在「台灣經濟奇蹟」的另一面,有許多人在白色恐怖中犧牲,柯蔡阿李牽掛獄中的柯旗化,在獄外獨力扶養孩子,安撫孩子面對父親不在身邊的孤單;施水環被槍決前,在獄中寄出的數十封家書,字字句句牽掛母親,仍堅信為理想付出的自己終能得雪。這些故事讓台下觀眾同感白色恐怖造成許多家庭破碎,想想今日的自由背後的「犧牲」。
台灣女性的模樣,如此多彩綻放在舞台上,還有女性受教育、遠赴非洲經商貿易的女企業家、在理容院裡用結束生命表達抗議的未成年雛妓、女性在家庭與職場間兩難、跨性別者的處境與世代對話⋯⋯
這些故事,不只是台灣女性的一百年故事,還有男性想說的話,更是許多人今日正在面對的長照、家庭、成長、性別、教育、疾病、人權等議題⋯⋯,透過這二十位銀髮長者與青年演員演出的生命見證中,進行跨世代對話。
(照片提供:影響‧新劇場)
映後座談,呂毅新導演提到,演員扮演自己並不容易。有別於詮釋他人時,真實的自己可以在躲在角色之後。演自己故事時,需要自我探索、挖掘和面對「自己」。而這些故事,不只是演員們自己的生命經驗,好幾位年長的素人演員更是為了圓一個夢,有人為了圓自己年輕時無法演戲的夢,有人則為了幫媽媽、幫家人說出來不及或未能說出的故事。
然而,演員們要圓這個「說故事的夢」,經歷了重重挑戰。
《女子戲‧流轉歲月》這齣戲源自2020年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的「臺灣女性生命史應用及演繹計畫」,2021年首演正逢疫情三級警戒,一度中斷延期快五個月、等到年底疫情稍稍穩定才終於能順利演出。許多人沒有看到這齣戲的遺憾,一直刻在呂毅新導演的心裡。今年,疫情緩解,呂毅新導演召集二十位演員跟劇團夥伴,大家討論同意在今年三月重新演出。除了大眾場,呂毅新導演特別規劃「流轉歲月─青少年劇場計畫」,前進高中校園,設計以戲劇催化、進行性別議題的課程,並安排讓青少年感受戲劇體驗,走進劇場觀戲。這場針對高中生的場次,邀請台南與高雄十所學校、十六個班的高中生進劇場觀賞(有三民高中、大灣高中、土城高中、南大附中、家齊高中、臺南一中、臺南女中、新營高中、新豐高中、興國高中),當天學生們熱烈參與,受到老師們支持和鼓勵。
這些青少年觀眾留下迴響:
「觀賞完一場精采的劇場表演,我的內心仍充滿了感動。在劇場中,我們看到了各種各樣的角色和故事,有喜有悲,有感人至深的場面,也有讓人捧腹大笑的情節。演員們用精湛的演技和動人的表演,讓我們深深地沉浸在故事情節中,有種身歷其境的感覺。」
「一直很期待今天的到來,也一直好奇究竟是如何以戲劇的方式,詮釋女性人權議題,今天終於揭曉啦~~戲劇從一開始就超吸睛!從舞台佈置、聲光效果到人物意象都很鮮明。從他們說話的語氣及動作,都可以超級融入戲劇氛圍。」
「另我覺得很特別的是:戲劇中多半是年長的演員,彷彿是把他們過去的親身經歷傳達給我們,讓戲劇更有張力!而且演出來沒有絲毫的違和感!動作很靈活!讓我讚嘆不已!謝謝你們帶給我們這麼棒、這麼特別的演出!」
「課本上的文字是比較生硬的,但劇場的表演很有生命力、渲染力。看《女子戲.流轉歲月》讓自己可以反思不同年齡、性別、種族,以及社會上女性的歷史跟故事。」
「平常上課都在學習考試會用的東西,但文化體驗課程、劇場觀賞體驗,可以讓我們發揮創意,去發想創作我們觀察到的,是平常在學校上課不會有的。」
「看到不同性別氣質的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會遭遇的困境,也是自己身邊的朋友有面臨的處境,很能感同身受。」
「慰安婦那段滿令我驚訝的。國小在課本看過,當時不瞭解這個詞,媽媽還跟我解釋。聽了沒覺得什麼,但透過演出,才知道這些女性在戰亂下,連自己要做什麼都不知道,就被冠上為國家爭光的名義……。真的很令人印象深刻,用表演的形式,展現了課本沒有說的現實,真的有觸動到我的心,感謝劇團的演出,有機會想再邀朋友去看一次。」
「我看到白恐時期女子被冤枉入獄的那個故事,演到第五十八封家書時實在太悲傷了,雖無法身歷其境當時場景,但經過演出卻能感受她的情緒一步步走向絕望。最後講到故事要怎麼結束,也讓我很感動,彷彿述說對女子偏見不易憾動,還需要大家的努力才可以化解。」
「全劇大部分以女性的角度出發。女生從一開始的不平等對待,到最後能有經濟能力,展現自己,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,經歷了多少努力,如果沒有這些先前替自己的權利發聲的人,怎麼換來今天的自由,他們的勇氣值得我們學習,在未來,如果受到不平等的對待,也知道要用正確的方式替自己爭取。」
「沒有人應該成為任何人,你就是自己,可以當男孩、可以當女孩,世界上有多少人,就有多少角色,為了自己活就是對人生最大的尊重。通過劇場表演,我們能夠感受到人的多樣性,也夠從中獲得心靈上的啟發。謝謝劇團帶來這樣的演出,這將會讓我更勇敢成為我自己!」
這齣戲不僅帶給高中生收穫,年輕演員們也因為演出《女子戲‧流轉歲月》,有機會讀前人紀錄的口述資料,更理解今日自由台灣的來時路,透過這齣戲讓觀眾更靠近曾在台灣土地上發生過的事。這齣戲也讓年輕演員們將自己「種回來」,用台語、客語演戲,繼續把母語種回來。而來自香港的年輕演員,在劇中因演出居住正義的抗爭,讓台灣跟香港經驗連結,身體彷彿回到2019年香港反送中街頭,讓這些可能被遺忘的事、能夠繼續被記得。
而大眾場的演後座談,觀眾熱烈提問,演員的回應激發大家對「性別平權」有更多的思考面向。有觀眾問到為何這齣名為「女子戲」,但劇中依然有很多男生的角色?一位年長男演員回答說「這世界本來就有男生、有女生,這樣才會平衡」、「女人在生產、工作、家庭中……都會有男性的角色的存在」。另外,一位年輕的男演員說「我覺得男子的世界不能缺少女子,而男子也不能缺席在女子的記憶中」、「無關性別,所有性別都會活在歷史與記憶裡」。一位跨性別的演員更回答到,自己是一個生理女,但是性別認同是男生,謝謝導演把「跨性別」放進故事裡,跨性別很少被放進歷史,自己會參與徵選,希望跨性別可以被放進歷史,「歷史是由多數人寫下的,少數人以往是沒有什麼權力寫歷史的,現在女性有機會用自己的方式寫歷史,其實不論男女,甚至像我這樣的跨性別者,都可以有機會,自己演出屬於自己的故事!」
觀眾們讚賞素人演員們的故事很精彩,這齣《女子戲‧流轉歲月》讓人意猶未竟,期待往後還能有更多的類似作品。呂毅新導演回應,台灣的故事很長,希望這齣戲是拋磚引玉,之後還能有機會可以演第二部曲。
看完這齣戲「女人要記得好好疼惜自己」,「如果身邊的女性忘了愛自己,要多多愛她,回去記得抱抱媽媽、抱抱阿嬤!」。
■ 影響‧新劇場最新演出資訊《Detour》青少年扮戲計畫 (8/11~8/13)
https://reurl.cc/GAqxXZ
邀請您以演出贊助或票券認購 方式,一起請少年來看戲